ChinaVis 2024 - Day1记录

2024年7月23日,第十一届中国可视化与可视分析大会(ChinaVis2024)在香港清水湾畔的香港科技大学开幕,这是ChinaVis首次移师港澳台地区举办。

会议开幕式首先由香港科技大学计算科学与工程系屈华民讲座教授致辞。

随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图像图形学学会理事长、湖南大学教授王耀南致辞。

接下来,中国图像图形学学会可视化与可视分析专委会主任、北京大学智能学院研究员袁晓如致辞。

大会的第一场报告由香港科技大学首席副校长郭毅可教授带来。郭毅可教授深入浅出地探讨了数据可视化原理在揭示人类思维本质中的应用,展示了如何将抽象数据转化为直观视觉模型,进而推动心理学、神经科学领域对意识理解的革命性进展。同时,他分享了自己的研究与可视化的渊源,也阐述了他对可视化理念的理解。

茶歇过后,大会进行了第一场圆桌论坛:数据可视化助力可持续发展。香港科技大学的Alexis Lau教授分享了他的研究成果,详细阐述了如何运用可视化技术来优化空气污染的决策过程。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助理教授Dongyu Liu探讨了机器学习、可视化与人机交互三大领域的融合如何助力数据转化为决策,特别是在可持续发展和医疗保健等关键领域实现高效、精准和可信的决策。香港科技大学可持续发展/净零排放办公室署理主任Marcus LEUNG-SHEA分享了他如何可视化工具方面来促进在港科大校园内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随后,会议进行了论文&海报&竞赛速览的环节,视觉计算实验室两位在读硕士研究生王启鹏、杨璐歌分别上台介绍了实验室本次的投稿的海报工作和参加可视化竞赛的作品。

23日下午,会议同时进行了专题报告。来自香港科技大学的麻晓娟副教授、来自复旦大学的蓝星宇副研究员、来自江南大学的龙娟娟副教授和来自西交利物浦大学的俞凌云副教授,分别从“女博士”、“可视化设计中的‘她视角’”等角度介绍了自己作为女性科研人员在求学、科研,尤其在可视化科研、设计中遇到的困难、挑战与观点。

在“轨迹路网可视化”专题报告中,五位来自不同高校的讲者从不同方面介绍了自己在轨迹路网数据可视化领域的工作。其中,来自北京大学的王长松研究员介绍了他关于明清京杭运河士人游历的时空特征的研究。这项研究还以游记为载体,分析了明清时期士人群体沿运河游历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展现了古代交通系统的运行方式和士人出行模式。研究结果表明,运河游历活动在南北形成两大集中带,中部相对稀疏,且受自然条件、漕运制度等因素影响呈现出时间节律。这一研究结果不仅为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文脉延续提供了学术支撑。来自西北大学的高原教授介绍了了西北大学120周年校庆时自行车骑行活动的策划与执行。通过此次活动,她收集并构建了一个全面、有针对性且标注清晰的骑行轨迹大数据集,并且利用可视分析技术对骑行轨迹进行了多维度分析,有效支持了活动的科学规划和安全执行。来自北京大学的张洪谋研究员介绍了他最新完成的关于城市区域边界划定的工作,这项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SVD的方法,对个体轨迹进行分析,从而描绘区域间的“模糊”边界,突破了传统静态划分区域边界的限制,能够为政府区域划分及治理提供决策支持。

同时,下午还进行了数据可视化竞赛的获奖作品报告环节。在本届数据可视化竞赛中,实验室杨璐歌、王启鹏、周寅杰、徐骏驰四位小伙伴组成的团队获得了赛道1:可视分析挑战赛的三等奖。

在正式开幕的前一天7月22日,实验室参会成员一同前往香港科技大学参与由西交利物浦大学俞凌云老师与深圳大学陆旻老师共同带来的“数据可视化中的感知与交互”课程。两位老师分别侧重于交互和视觉感知,为各位参会者带来了一次精彩的可视化课程。

在课程交互部分的讲解中,俞凌云老师首先从可视化通用流程引入,接着介绍了可视化中关键的交互部分,阐述了交互操作的必要性以及设计交互操作的方式和需要遵循的原则。在该部分中,俞凌云老师介绍了以分析任务为中心的设计方式以及以目标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式。不论是哪种方式,都应该满足一系列设计目标,如有效、安全等。

在课程感知部分的讲解中,陆旻老师首先从医学、心理学、可视化等多学科角度阐述了视觉标记的不同概念。随后,陆老师围绕视觉标记,介绍了影响视觉标记的多重要素,包括视觉通道、数据源、可视化原则(格式塔法则),并对提及的三个要素分别展开介绍。最后,结合课程内容介绍了自身既往的工作,包括“Sticky Links”、"Winglets"等,上述工作均为从视觉编码出发而做出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