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计算实验室2025届研究生学位论文经验分享会圆满举行

2025年6月10日晚上19点,“视觉计算实验室2025届研究生学位论文经验分享会”于四川大学望江校区基础教学楼B座318室举行。会上八位优秀学长学姐围绕论文选题、写作、格式规范及答辩技巧等多个维度,分享了宝贵经验。

一、李希垚:学位论文的意义

李希垚聚焦“学位论文的意义”展开分享。他强调了学位论文的核心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区别于小论文的关键点。围绕“做论文-写论文-答辩-注意事项”四个环节,他分享了个人经验:写作需紧扣核心问题;答辩应着重呈现研究做了什么,而非纠缠细节;完成各部分后应及时与导师沟通,并积极与领域专家交流拓展思路。

二、杨丹:学位论文时间规划

杨丹就“学位论文时间规划”分享了实用策略。她详细梳理了从研二上学期开题到研三提交论文的完整时间线,并强调了实习前确认开题可行性、秋招后尽早投入实验等关键节点。她建议实验与论文撰写应并行推进,避免过度纠结局部。在与导师配合方面,她提倡主动推进,定期(如每1-2周)以问题导向进行沟通,并提醒注意文件名规范(使用论文题目)、提交时附目录并标注已完成/待审阅内容。

三、张宛靖:高质量选题要领

张宛靖深入探讨了“论文选题”的策略与要点。她指出选题是导师和评审关注的焦点,直接影响论文的创新性、价值与可行性。她分享了选题步骤:明确方向、梳理热点与共性研究。最简单的选题路径可以是“基于深度学习的xxx方法/架构/算法”。选题需评估其价值性、创新性、可行性、相关性及成果性,并需避免盲目追热点、题目过大过泛等误区,应根据方法或场景进行适当调整。

四、吴美璇:论文逻辑性的构建

吴美璇围绕“学位论文的逻辑性”进行阐述。她从缺乏逻辑性的常见问题切入,提出论文的框架应具备合理性、适应性、完整性、稳定性四方面特质。具体而言:合理性要求理清章节间、章节内及段落间的逻辑关系;适应性强调核心章节独立成块(最小化修改影响);完整性需清晰阐述每一步的动机,确保思维路径可复现;稳定性则是对前述特质的综合要求,并强调研究者自身信念的重要性。

五、姜磊:学位论文规范性要点

姜磊强调了“学位论文规范性”的重要性。他指出,规范性不仅关乎学生论文的整体质量,也直接影响盲审和答辩专家对作者态度的评价。他详细列举了规范性涉及的方面:整体结构与编排(封面、页码)、文本格式(字号、缩进)、图表公式、参考文献、摘要关键词等。他推荐使用LaTex模板、Visio绘图、Tables Generator制表、GPT辅助公式编辑等工具,并建议写作前研读规范、多参考优秀论文。

六、古名扬:文字表达的细节

古名扬着重分享了“学位论文的文字表达”技巧。他指出文字是体现“做了什么”的关键细节。撰写时需兼顾大同行(需说明解决的实际问题,避免过度专业术语)和小同行(遵循领域规范)。创新性表述需技巧,避免夸大问题与挑战。他强调工作量的体现比单一强调创新更重要,文字上应统一关键术语以保证清晰,同时在动词、副词等细节上可适当丰富以增强可读性。初稿不必完美,需通过迭代满足专家要求。

七、陈纪龙:答辩全流程

陈纪龙针对“学位论文答辩”分享了经验,分为答辩前和答辩中两个阶段。答辩前:需熟悉论文(尤其实验内容);制作PPT并规划时间;进行四阶段练习(自我试讲控时、同学互讲查漏、修改完善、模拟问答);确保设备正常。答辩中:注意仪态、时间控制、使用遥控笔等。他还介绍了答辩流程和问题记录表的使用。

八、程俊龙:从整体把控到问题应对

程俊龙结合博士论文写作经验,提供了更具全局性的实用建议。他以博士研究生的视角,阐释了学位论文在研究价值、思维训练、职业成长三个方面的意义。他结合个人学位论文的撰写、修改、内部送审、平台送审与答辩的整体流程,再次强调了时间规划的重要性。从论文结构角度,他分享了如何做好已发表学术成果与学位论文衔接的经验,强调架构设计需注重模块间逻辑连贯。同时,他分享了更为具体的写作流程:Word写文字 -> LaTeX排版 -> Visio绘图 -> 调整格式,提醒注意标题章节、图片清晰度、符号规范等细节。他还强调,选题需注重文献溯源与导师引导,从多个视角评估论文工作的创新性(方法、理论、应用)。面对实验不顺利、同领域新文献出现等具体问题,给出了解决策略。

本次分享会内容详实、干货满满,现场气氛热烈,不时有小伙伴进行“插入式”提问和讨论。与会研究生纷纷表示,学长学姐们的宝贵经验极具启发性,对提升自身学位论文写作与答辩能力、顺利完成学业目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