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可视化暑期学校十周年特别峰会于2018年7月16日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顺利举行。本次峰会共邀请到了海内外在可视化研究领域具有深厚造诣的知名学者出席,并在接下来的8天内面向来自各个高校的学员系统探讨领域的前沿理论和研究方法,来自四川大学视觉计算实验室的两位小伙伴同样怀着期待与热情来到北京大学与大家一同学习。
谭晓生:第五空间,第五战场
来自奇虎360的CTO谭晓生的报告是第五空间,第五战场。谭总主要从互联网的安全出发,讲述了互联网的黑产经营以及互联网影响到的现实世界的战争。谭总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了伊朗、以色列、美国采取的一些网络战。另外,谭总也讲述了可视化在360预警、领导展示方面的作用。
陈宝权:新一代视觉感知:从计算到智能
来自北京大学的陈宝权教授主要介绍了从计算到智能的过程。其中第一步是传感器的视觉感知,在看和理解上找出区别。第二步则是传感到三维重建,讲述了从早期基于影像的重建到现在大规模的无人机航拍;从早期机遇规则的重建到现在的机遇激光扫描的重建。第三步则是视觉感知,从人的感知出发,利用经验从单幅影像得到三维场景。陈教授的计算智能,从现象到本质的来认知自然世界。
屈华民:可视化三大机遇和下一波荣景
来自香港科技大学的屈华民教授的报告为可视化的三大机遇和下一波荣景。屈教授讲授了可视化的机遇一是需要大规模的创建可视化的应用视图形态; 机遇二是可解释的可视化的崛起带来的价值;机遇三是关于可视化的风格,强调在这个领域中还是需要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对于下一波的可视化荣景,屈教授则是通过奥巴马的大数据计划以及美国2017的AI战略,展现出了可视化的荣景。
徐迎庆:行为与情感理解
来自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和阿里巴巴自然交互实验室的徐迎庆教授的报告是行为与情感理解。徐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人、机、物的融合。徐教授主要讲述了他们实验室正在做的场景理解和人场交互的实验,通过监测用户行为的传感器(包含麦克风、摄像头等),让志愿者在待定的场景里面,通过传感信息推测反馈信息,然后进一步推测潜在意图(比如沙发的作用是看电视、玩手机、休息等)。总而言之,徐教授的研究方向主要通过不同的采集设备,实时计算多元异构数据,从而实现情感交互与理解。
刘世霞:我们如何与机器学习模型交互来做出更佳决策
来自清华大学的刘世霞教授的报告是How we interact with Machine learing Models for Better Decisions。刘教授给出了Machine learning pipeline,并强调了数据才是Machine learning的核心。然后对可解释模型的过程中结果达不到预期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可能在于对抗样本、鲁棒性等其他问题。
单桂华:科学可视化助力科学发现
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单桂华老师的报告是科学可视化助力科学发现。单老师主要介绍了天文领域中的黑洞探索以及喷流,通过设置种子点,结合流场可视化来探索研究。之外,单老师也对大规模粒子点的可视化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兼顾全局和局部伸缩之后信息保存方法。
Michael:针对知识工作者的增强现实
来自加拿大ETS的Michael McGuffin报告是Augmented Reality for Knowledge Workers。他主要是介绍了如何通过像Microsoft hololens这样的硬件,从而通过VR,进行手势的操作从而达到对手机、PC端的映射。此外,也通过移动端的映射,来将现实世界中的物体进行3D的VR构建。
曹翔:科技,为创造而生
来自小小牛创意科技的曹翔老师的报告是科技,为创造而生。他主要介绍了创造的内涵,即创是来自灵感的创意,由身边环境启发而来;造则是降低造物门槛。此外,曹老师主要介绍了他们公司针对孩子做出来的Kinect sports类型的体感游戏机。通过人体的肢体动作,用VR的形式,刻画出3D的形象。
赵颖:我与可视化暑期学校的故事
作为可视化暑期学校的常客,来自中南大学的赵颖老师见证了暑期学校的发展历程,在本次十周年峰会上,他讲述了自己从博士阶段一步步进入可视化领域的历程,从一个新手小白到指导老师,他始终不忘初心地努力,从每年坚持挑战比赛到撰写论文,他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不断积累、不断坚持,才能收获成果,是他给新一代可视化工作者地忠告。
王祖超:做有用的可视分析系统
在奇虎360工作的王祖超师兄也根据这些年的工作经验分享了有关“有用的”可视化系统的看法。在写论文的时候往往不关心谁是用户,用户的评价究竟怎么样,往往没有真实的用户需求,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积累可视化技术,结识领域专家;而真正到了工业界之后,用户是谁,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该怎么设计系统,用户是否会使用该系统,这些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所以在很多工业的场景往往自己创造了用户本来没有的复杂需求,造成探索性过大、使用困难等问题。如果我们作为新手想做能够被用户使用的可视化产品,不妨先对天猫、京东的产品进行模仿,然后按照用户的反馈进行新的探索。
闻啸:数据可视工程师?
闻啸师兄已经就职于阿里巴巴多年,是data-V团队的成员,他在这里对“数据可视化工程师”进行了一次职能定位。一般的前端工程师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图表工程师,完全按照数据进行真实的图表展示,如果再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优化,还有可能将作品做的更加好看绚丽,升级为“视效工程师”而这样很多时候会有一种难以控制数据的错误认识,其实只要前端能够突破自己本身的工作,多往后看一下,碰一下后面的数据,可以对数据有更深厚的理解,真正做到新一代的“数据可视化工程师”。
孙国道:从可视化暑期学校到可视化学术界
来自浙江工业大学的孙国道老师也在峰会上讲述了他和可视化的不解之缘,从杭州到港科大到微软研究院,再到德国,他在长期的学术生涯里悟出了写文章就像八股文,一鞭一道痕,要一步一步稳扎稳打的道理。他总结说投稿时在时间不够的情况下先不要追求完美,先力求完整,有时间了再考虑进一步优化,审稿被拒也不要气馁,要积极回应评审。
成生辉:走进高维世界
香港中文大学的成生辉老师则是给我们介绍了高维数据的世界,现在在描述事件或者物品的时候,一两个属性往往不够,这个时候就需要很多属性来清晰的表达,也就是所谓的高维数据,但是高维数据应用前的处理是比较大的问题,最常见的是投影方法,借助高维数据,我们可以利用物品或事件的各个因素指标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徐瑞鸽:艺术在可视化中的角色
在艺术和可视化领域研究颇深的徐瑞鸽老师介绍了艺术在可视化领域内的诸多应用,可以在设计上优化信息的图形表现,另外视觉上的分布和色彩都和读者对信息的理解息息相关,所以艺术的加入对可视化研究有着很深远的意义。
谭力勤:客机智能将重构艺术、艺术家和创作力
谭力勤老师作为罗格斯大学艺术系的终身教授,他对未来的艺术形式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奇点艺术》一书中他对未来人类与人工智能融合之后的艺术形态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当万物智能的时代来临了之后,人类最终也会发生进化,无论在创造力还是审美方面都融合了非生物的部分,对艺术和艺术家进行重构。
任远:计算机中的艺术
与众不同的年轻讲者任远在台上展示了这几年来他与计算机艺术“一起玩“的成果,作品丰富的想象力和画面冲击令人耳目一新,他带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用代码实现了非常多好玩又很酷的图形,包括二进制,AI诗歌,排序算法音频等。
张加万:可视分析助力文物精准保护
天津大学的张加万老师本次分享的是他利用可视化技术在文物保护方面所做的工作。针对敦煌莫高窟壁画受环境影响的问题,他首先利用计算机视觉的方法进行短间隔内的监测,帮助修复人员进行及时检查,并且研发了可视化系统,同时对洪水、震动、游客量等环境因素都进行定量的实时监控,从而及时查看文物受到环境影响的状况,及时做出应对措施。这是可视化在文物保护方面的首次应用,有效地帮助敦煌莫高窟文物保护单位更好的组织管理,意义重大。
Peter:拓扑与集合图形
来自悉尼大学的Peter Eades在图形学领域拥有很高的声誉,在此次峰会上他简单介绍了拓扑学的概念,以及如何将杂乱无章的“图形“进行几何划分,并且描述不同的几何结构中的点、线、面。
袁晓如:数据之美(总结)
此次可视化暑期学校的主办人袁晓如老师在峰会的最后提出了可视化“三民主义“的概念,of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by the people,通过这三个以用户为中心的概念,他详细介绍了有关交通、社交媒体等相关数据的应用,说明可视化工作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人所用。
经过一天的峰会,我们了解了可视化发展的历程,众多专家的报告极大地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和思维,从明天开始我们就要正式投入到可视化暑期学校的课程中去,我们对此非常期待。